【广州日报】广州工业发展剑指绿色智慧发展新标杆-k8凯发
浏览:
由广州国资系统、广州工信局等单位筹建的“广州工业发展智库”于12月29日在首届“广州工业发展”论坛上揭牌成立。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该智库将在“十四五”期间发挥“智囊团”作用,助力广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广东经济新增长极,助力广州工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开放”新高地,助力广州工业引领绿色智慧发展成为全国新标杆。
数据显示,前11月,广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和1.7%,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以智库为纽带聚焦六大主题,剑指工业绿色智慧发展新标杆
12月29日,在由广州市国资委、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广州工业发展论坛”上,“广州工业发展智库”正式揭牌成立。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是一个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纽带,智力资源互联互通的新型智库,将推动广州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跨越式发展,集聚中国工业经济研究、城市发展规划等各方面的顶尖专家学者,为广州市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据悉,首批二十位智库专家有来自前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成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专家、有玻璃新材料技术专家、有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员、有全球能源安全智库专家、有5g创新专家等,来自宏观经济、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能源、汽车、通信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汇聚一堂为广州的工业发展把脉,并聚焦广州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工业发展碳中和评估报告、工业发展投资环境评估报告、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工业发展5g新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报告六大主题。
未来,该智库还将继续集聚中国工业经济研究、城市发展规划等各方面的顶尖专家学者,发挥我国工业发展“智囊团”的作用,助力广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广东经济新增长极,助力广州工业成为粤港澳“创新”“开放”新高地,助力广州工业引领绿色智慧发展成为全国新标杆。
作为广州工业发展智库名誉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表示,在“十四五”将启之际,探讨交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正当其时,现实的实力和历史的案例都已说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一批产学研用走在前沿的科研制造群体,一座城市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敢于创新、善于领跑的产学研用群体。“筹建广州工业发展智库,将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聚智聚才,贡献智库力量。”
前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和1.7%
过去五年,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也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先后出台iab产业五年行动计划,先进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22条等60多份重要政策规划,在全国率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构建,基本形成覆盖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政策体系,培育了4个千亿级产业和超百个百亿级的大型骨干企业。
当前,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工业综合实力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还入选中国工业发展稳增长和转型升级10个成效明显的城市之一,成功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的案例城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指标位列前茅。
数据显示,今年1到11月,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和1.7%,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对此,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在现场表示,广州将深入实施制造业八大提质工程,把广州建设成为制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到2035年,广州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形成工业化、信息化,涌现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的目标。”
【专家建言献策】
为推动广州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现场的专家学者纷纷为广州市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未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继续探索培育外贸新功能,这在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广州工业发展智库名誉理事长路耀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广州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做优做强工业经济,为全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和样板,是广州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广州需要一个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纽带,智力资源互联互通的新型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比如制造计算机、芯片等,这些领域要实现高质量的产业化,需要加强数字经济的作用,把数字技术更好地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广州的工业基础如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坚实的基础,未来后劲关键还需看创新能力,因此借鉴国际湾区的成功经验需要夯实教育基础,因为广州的教育基础和条件非常好、有优势的,未来如何发挥科研人才的聪明才智至关重要;并借力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应用。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何清华:当下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需要走先导式创新模式与体系的路子,做到积极主动创新,对创新的认知要提升到“品质”高度。另外,不要单纯以企业规模来评价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衡量的标尺可以为是否有一技之长,也就是是否能把一种产品或者一种技术做到极致,细节才是全面理解“卡脖子”工程的真正内涵。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陈丽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龙嘉丽